10月1日是助贷行业规范发展的全新起点。
10月1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以下简称为“助贷新规”)正式实施。其中,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是助贷新规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规实施两周以来市场反应迅速,具体表现如何?
“双融担”等现象仍待规范
助贷本是科技与金融融合的创新尝试。然而,在利益驱动下,衍生出诸多问题乱象引起各方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部分合作机构以咨询费、担保费为名层层加价,通过“双融担”“捆绑会员权益”等操作,抬升综合融资成本的事情屡见不鲜。仅就会员权益模式而言,还分为“大权益”与“小权益”,“小权益”与本地生活消费相关,如咖啡券、视频会员折扣券等;“大权益”则直接挂钩借款额度。
这些看似优惠的方式,实则潜藏玄机。部分平台以“优先放款”“VIP提额”等为诱饵,强制借款人购买数百元会员服务。《金融时报》记者查询某投诉平台发现,2025年,一些用户表示缴纳了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会员费”,也有用户表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强制勾选”支付了会员费,例如,有消费者投诉“天源花”于今年3月20日“贷款8000元收取会员费1120元”;就在近期,有消费者投诉反映“分期乐”“恒小花”“58好借”等平台存在“充值VIP后但是提额失败”的情况。
除了“捆绑会员权益”以外,“双融担”现象也多次发生。据了解,“双融担”即助贷平台将24%至36%年化利率助贷产品收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担保型借款合同,明确贷款年化利率在24%以内,由银行与相关融资担保公司作为贷款方与融资担保方;另一部分由借款人与第二家融资担保公司单独签约,后者以“担保咨询费”“担保信息服务费”等名义收取剩余的费用。最终,叠加后助贷产品的实际年化利率为24%至36%。
可以看到,助贷新规要求“明确综合融资成本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利率红线划定,综合年化利率下调成为助贷机构的首要整改任务。
记者查询一些平台发现,目前,大量助贷平台停止投放年化利率超过24%的产品,多家助贷机构还在其页面标注年化利率区间。记者打开“放心借”看到,页面上方标注了“年利率(单利)5.4%至24%”的提示;一款名为“吉享花借钱贷款”平台页面标注了“年化利率7.2%至24%(单利)”;高德地图在其借款页面的明显位置标注“年化利率(单利)3%至24%”。
业内人士认为,助贷模式的关键价值在于能够为更广泛人群提供更便捷的金融服务,唯有彻底整治“会员费”“双融担”等扰乱市场秩序的乱象,推动综合融资成本回落至合理水平,才能充分释放其技术赋能的优势。
新规下助贷行业面临转型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按照助贷新规要求,31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于近日全部完成了助贷合作机构名单的披露。记者整理后发现,助贷行业参与者按照公司背景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互联网集团型大厂,以蚂蚁、字节、美团、京东为代表,依托电商、社交、支付等核心业务构建生态;第二类为拥有各类场景的流量平台,如视频领域的爱奇艺、共享单车领域的哈啰、打车领域的滴滴等;第三类为金融科技平台,如奇富科技、小赢科技、信也科技等。相对于第一、第二类平台,第三类平台缺乏原生流量,需要依托外部合作获取流量,再凭借风控能力筛选客群。
在助贷新规的影响下,助贷行业正面临严峻的转型考验。根据艾瑞咨询近日发布的《2025年中国网络助贷行业研究报告》,从综合年化利率24%以上业务同比增速层面来看,整体业务增速从34.1%降至8.6%,其中,头部平台增速从20.7%降至12.5%。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近些年的合规整改效果初步显现。同时,中小助贷平台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合规转型压力,甚至可能被市场淘汰出局。
助贷行业未来出路在何方?艾瑞咨询认为,助贷行业转型须专注做综合年化利率24%以下的贷款业务,并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
在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看来,未来,助贷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简单的流量和规模之争,而是风险管理能力、金融科技实力和客户精细化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
还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各类金融机构而言,应持续做好合作助贷机构的管理工作,同时,加强自身能力建设,只有具备强科技赋能、清晰场景定位与完善消费者保护体系的金融机构才能实现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