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欢迎您来到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更多金融产品请关注“全国信易贷平台”
政策指引
 
“助贷江湖”那些事儿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4/9/12 点击:105 分享按钮

“请问是张先生吗?我是银行的信贷经理,您最近有贷款的计划吗?我们新推出了几款贷款产品,审批快、利率低,您可以来了解一下。”最近,家住北京市昌平区的张先生在网络平台咨询了一家助贷机构,之后他几乎每天都会被各种推销贷款产品的电话骚扰。

“他们对外都会称自己是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人,实际上你去了解一下就会知道,都是助贷机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贷款中介。”张先生告诉《金融时报》记者,这些中介口中所说的银行授权、低息贷款,都是用来吸引人的噱头,其背后隐藏的“套路”数不胜数。

据了解,仅北京,这样的贷款中介公司大大小小就有数百家,他们“隐身”在盘根错节的社会网络中,很难被发现和识别。

在这些贷款中介公司中,还有不少“挂羊头卖狗肉”的“黑中介”充斥其中,他们冒充银行工作人员或未经授权以银行名义对外进行虚假宣传,提供信贷咨询、业务办理,诱骗消费者通过其办理贷款,以索取高额手续费。

对于贷款中介公司扰乱市场的行为,今年以来,已有不少银行公开发布声明并提示相关风险。多地政府和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也频频“重拳”出击,治理助贷行业乱象。然而,相关乱象却一直难以根除。

助贷行业的“套路”是如何产生的?非法助贷又为何成为市场“痼疾”?

银行“马甲”与低息“套路”

“您想贷多少?资质怎么样?我能根据您的情况推荐最适合您的贷款产品,当天就能放款!”

《金融时报》记者以贷款人的身份咨询时发现,这类贷款中介公司遍布全国各地,且一家公司通常会在多地开设分公司,号称自己“全国的业务都能接”。仅北京,这样的贷款中介公司就有上百家。

这些贷款中介公司有的相对正规,其员工一般自称为“助贷员”。也有不少公司“挂羊头卖狗肉”,假冒银行名义,对消费者设下高额收费、贷款骗局等陷阱。

对于消费者来说,贷款遇上“黑中介”的代价不仅仅是耗时耗力,财产损失、隐私泄露、违约,甚至可能会背负法律责任……这些都成为了不少贷款人不可言说的痛。

“打电话的时候声称自己是银行信贷经理,去了现场才发现是贷款中介。”“原本说好的只收2%的服务费,结果最后杂七杂八的费用收了十几万元”……

多位有过通过这些中介机构贷款经历的受访者向记者透露,所谓的“低息免费”“洗白征信”只是贷款中介用来诱导消费者的噱头,其背后往往是高额的“过桥费”,少则几万元,高则几十万元。

《金融时报》记者以客户的身份咨询了位于河北、广东等地区的多家贷款中介公司“助贷员”,他们均向记者保证,费用会在放款之后一次性收取,为放款总额的1%至3%,“办不下来不收费”。

然而,由于行业缺乏规范,一些“黑中介”可能会在贷款过程中隐瞒或者混淆费用,最终的收费比例可能高达贷款金额的15%甚至30%。

“一开始跟我说只会收取少量的服务费,我觉得合适就办了。但在办理过程中才发现,各种五花八门的费用都出来了,比如资料审核费、加急费、担保费等。”曾在重庆某贷款中介公司办理贷款的小南(化名)十分懊悔地告诉《金融时报》记者,“100万元的贷款拿到手里就剩下了80多万元,其他的都被中介收走了。”

“收费从来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全看公司怎么要价。”曾在河北某贷款中介公司工作的“助贷员”小申(化名)向记者透露。

“在和客户谈费用之前,我们都会充分了解借款人的实际情况,比如个人资质、征信、有无网贷和逾期等。如果贷款人的资质不好,我们在办贷款的时候就需要采取一些‘特殊手段’,收费比例也会提高。”小申表示。

除了收费不透明,一些不法中介还对外宣称可以进行“转贷降息”等操作。对此,中国银行江西省分行提示借款人,“违规贷款置换往往存在贸易背景虚假、资金使用不合规等情况,情节严重的,或会涉及违法违规。”

事实上,记者了解到,借款人如伪造经营资料等信息,以欺骗手段获取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构成骗取贷款罪的,根据《刑法》第175条规定,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密集发声“打假”

“近期发现社会上有中介机构或个人发布介绍办理农业银行个人贷款业务的信息,以快速办理、快速获取贷款为切入点,引导广大客户办理各类个人贷款业务,并索取中介费用。”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郑重声明,“从未与任何贷款中介机构及个人开展个人非房贷业务合作。”

连日来,已有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浦发银行、太原农商银行、河东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及分支机构公开发布声明并提示不法贷款中介的相关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各家银行的声明中,主要提到了两个重点:一是各家银行并未委托任何第三方机构及人员开展贷款业务营销宣传与业务代理;二是在银行办理贷款的过程中,银行并不会额外收取其他费用。

建设银行广东韶关分行表示,对于在该行办理的农户信贷产品,该行明确声明并未与任何贷款中介机构合作,并且未委托第三方机构或个人收取任何费用。

中国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则在声明中明确,该行各分支机构在办理贷款过程中不收取任何中介费、代办费、手续费等,贷款年化利率即综合资金成本。相关贷款额度依据个人自身情况评估后计算生成,不受人工干预。

“如有第三方冒充其名义通过微信、互联网站、各类非官方App、电话、短信等渠道实施虚假宣传、提供信贷咨询及业务办理、从中收取中介费等不法行为,我行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表示。

日前,浦发银行赣州分行也郑重声明,“未与任何不法贷款中介开展合作。在该行办理的贷款除按合同约定按时还本付息外,无需缴纳中介费等其他任何费用。”

“对未经我行授权,冒用浦发银行赣州分行名义实施虚假宣传、提供信贷咨询、业务办理等金融不法行为,我行保留通过法律手段追究违法行为的权利,并将采取一切手段和措施维护自身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该行表示。

《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这并非银行业首次针对“黑中介”乱象密集发声。

2023年,原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规申请贷款的中介,纳入黑名单等。当时,就有不少金融机构针对这一问题向消费者提示相关风险。

“贷款中介宣称与相关银行是合作关系,这种现象由来已久,银行机构也反复在官方渠道发布声明进行‘打假’。”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表示,“由于贷款中介数量太多,侵害消费者行为过于隐蔽,银行机构对于此类行为很难进行及时监测。”

此外,多地政府机关及地方金融管理部门也多次发布风险提示,甚至“重拳”出击,组织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贷款中介领域的违法营销、骗取贷款、非法放贷等行为。

8月13日,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发布提示称,不法分子通过伪装成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工作人员,以“快速办理贷款”“门槛低、额度高、费率少”等为由,骗取消费者信任实施诈骗。广大消费者需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不法分子诱导。

7月16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上海监管局发布《关于依法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打击金融违法犯罪的机制》,提出要深化高压严打,震慑非法金融活动。针对有系统性风险隐患、严重破坏金融秩序、严重损害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社会影响恶劣的不法金融中介,加强联合研判和刑事打击,防范跨行业领域和新型金融活动风险。

在日前举行的2024年二季度广东银行业新闻通气会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广东监管局党委委员、二级巡视员黄海晖表示,今年上半年,广东监管部门加大对不法贷款中介等机构及贷款诈骗、逃废债等违法犯罪行为打击力度,联合广东省公安厅开展集中收网行动,快速侦破案件14起,打掉贷款诈骗团伙12个,抓获犯罪嫌疑人107名,涉案金额超5200万元,形成强力震慑。

“助贷江湖”因何而生?

尽管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贷款中介市场上的种种不规范“顽疾”却难以根除。这让人不禁发问,“助贷江湖”究竟如何形成?

“来找我们的客户都是急需用钱的,而且大多都知道自己征信不好,在银行批不下来贷款。”小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正是市场有需求,助贷机构才有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记者观察到,在某社交平台上的一条关于“助贷”的帖子下面,询问相关服务的用户,通常带有“征信‘花’了”“有大额逾期”等关键特征。

“征信和资质良好的客户都会来银行直接办理贷款。”一家股份制银行个人信贷经理向《金融时报》记者透露,“但如果客户的征信不好,网贷记录较多甚至还有逾期记录,银行批贷可能会比较困难。”

此外,消费者对一些银行信贷政策和业务的不了解也成了部分贷款中介的“卖点”。

小申向记者坦言,“我们贷款中介赚钱靠的就是这个信息差。如果大家都对贷款产品了如指掌,助贷机构还怎么生存?”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银行为了满足客户差异化的融资需求,推出了种类繁多的信贷产品。但由于不同贷款产品适用的客户群体、资质、利率、还款方式等都不尽相同,客户在申贷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对贷款产品及流程不了解而通不过审核。

“我们专业做信贷,更了解每家银行的产品和批款要求,肯定比您自己去银行挨家挨户试要节省时间,也比您自己批出来的利率要低。”广东地区某贷款中介表示。

对此,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表示,“贷款中介的存在,根源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客户对银行的产品政策了解有限,在贷款申请被主流银行拒绝后,面对成百上千家银行,没有精力和能力去获取更多银行的产品信息,导致很多潜在贷款需求无法得到及时满足,给贷款中介提供了生存的土壤。”

“银行只能提供当前自家银行的产品与匹配方案,数量有限且不一定符合借款人对资金的需求;而贷款中介可以一次性匹配市场上尽量多的银行信贷产品,并给出最佳的匹配方案。”上海中因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管委会委员钟建也表示,对于那些初次办理贷款的人,他们或许并不了解去哪家银行贷款成功率更高、放款更快、利息更便宜等,这时就希望通过贷款中介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同时,还有业内人士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透露,现实中,也存在部分银行基层工作人员为了完成经营业绩和考核指标,通过贷款中介来拉业务、拉客户的现象,这也进一步助长了一些“黑中介”的气焰。

“部分银行的基层机构和客户经理希望通过贷款中介来获取客户,这也成为了不法贷款中介乱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说。

此前,记者曾以贷款者身份向多名“助贷员”了解到,他们均表示在多家银行都有“内部关系”,可降低利率,加快银行审批速度。

对此,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等多家机构也在公告中明确表示,如有该行工作人员在办理贷款过程中存在“吃、拿、卡、要”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或发现任何有关贷款的虚假宣传、索要业务办理费等问题线索,请及时与之联系,坚决零容忍,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

防止“劣币驱逐良币”

然而,不少业内人士也强调,对于贷款中介不能“一棒子打死”。事实上,并非所有助贷机构都是“黑中介”,贷款中介的存在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贷款中介服务的存在是合法的,但需要合法合规运营。”钟建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第四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各类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投资融资、贷款担保、法律咨询等服务。

“部分贷款中介机构拥有先进的技术、模型,积累大量的客户、数据,可以帮助银行触达更多客户,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董希淼表示,比如部分大型互联网平台,经过近年的整顿和规范,在丰富银行数据维度、帮助银行获客、活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何现在人们总是谈“助贷”而色变?在业内人士看来,其最大的问题在于,助贷行业经过了多年发展,依旧尚未形成统一的从业规范和行业标准。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贷款中介最大的问题在于机构的鱼龙混杂,既有透明经营的中介机构,也有大量不法中介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合谋借款人篡改资料‘骗取’银行贷款,给银行造成损失,并反过来向借款人收取高额返佣,加重借款人负担。”薛洪言受访时表示。

在苏筱芮看来,“贷款中介机构缺乏有效准入门槛,参与主体鱼龙混杂,尤其‘黑中介’的流动性强,电话营销骚扰时常常使用虚拟号码,各类‘马甲’众多。”

如何才能在充分发挥助贷机构优势的同时,又能有效监管助贷商业模式,进而挤压不法助贷中介的生存空间?在业内人士看来,防止“劣币驱逐良币”,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相关政策、多部门联动加大对“黑中介”的打击力度。

“金融监管部门要推动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加强与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协同,进一步防范和打击不法贷款中介,提高其违法违规成本。”董希淼建议,对于银行来说,也要加强基层机构、客户经理日常行为的规范和排查,对基层机构和员工违法违规行为及时进行处罚。同时,对于部分相对规范的贷款中介,要有准入标准,从源头上严格把关。

在钟建看来,还要进一步加强贷款中介服务监管制度建设。他建议,相关部门还要加强信息共享和跨部门合作,将非法贷款中介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限制其开展违法业务。

针对“黑中介”数量多、隐蔽性强、监测难的问题,苏筱芮建议,“后续可以参照互联网贷款催收相关管理办法以及支付领域收单外包机构相关备案办法,采用备案制为贷款营销机构添加一道筛选门槛,并督促银行机构在官网公布合作营销机构名单。”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助贷行业乱象需要从供需两端来解决,除了要加大监督查处力度外,强化金融消费者教育、增强消费者安全合规意识也至关重要。

钟建建议投资者要注意识别中介机构是否合法合规,“一是看外观,看贷款中介有无固定办公场所,应避免仅凭互联网联系中介机构;二是看资质,正规贷款中介的合作机构往往是正规银行或经过金融管理部门批准具有放款资质的金融机构;三是看收费,正规中介会先与客户签订贷款居间服务合同,在客户贷款业务办理下来后,再收取贷款服务费;四是看合同,要详细了解中介服务合同内容,不轻信间接的贷款服务要约,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行为。”

董希淼提醒金融消费者,不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可以绕过合法手段获取银行贷款,更不能与贷款中介合谋,通过编造、伪造相关文件、材料,企图获取贷款。

责任编辑:袁浩
主办单位:山西省人民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 运营单位: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金融发展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13-2021 山西省金融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许可: 晋ICP备19001058号 您是第17356905位访问本站的贵宾